神清观,亦名神清宫,位于山东烟台牟平昆嵛山北麓。公元1167年夏,重阳祖师自陕西东来创教,1168年春,率丘刘谭马四弟子来到昆嵛山,辟烟霞洞,创全真弟子入山修行之规。
为居住修行之需,重阳祖师率众弟子在烟霞洞下方不远处修建了一所简易的茅庵。1190年(金明昌初),刘处玄祖师掌教时,路过昆嵛山,将此庵名之曰全道庵。1206年(金泰和六年),长春真人丘处机掌教时,来到昆嵛山,经过申请获批,将全道庵改庵为观,神清观的名字便由此而始。在此过程中,对原来的茅庵进行了比较大的扩建、重建。1214年(金贞祐二年)至1232年间,针对战乱后遭受损毁的殿堂,全真教的弟子们到处化缘募资,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扩建、重修。
1250年,经丘祖一派在神清观众弟子的认真准备和积极申请,神清观升观为宫,从而使得神清观成为道门中级别最高的处所。在此期间,增建了很多附属殿堂,初步奠定了神清观其后几百年的建筑格局。
1294年,哈鲁罕大王所发的马儿年令旨中称“大昆嵛山东祖庭烟霞洞神清宫”,根据历史记载,至少在元代中期,神清宫就已经被公认为全真教的东祖庭,后世所谓烟霞洞神清宫为“全真祖庭”即由此而来。
在整个金元时期,是全真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昆嵛山神清观不断壮大、声誉鹊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整个昆嵛山宫观林立、殿宇遍布,形成了几可与南方龙虎山相抗衡的北方“道都”。
至明清两代,神清观经历过多次的重修、重建过程,其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深入民间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清末时期,神清观道士结合昆嵛山独有的自然文化资源,发展出自己独有的全真龙门派养生医药体系,流传至今。
上个世纪50年代后,神清观历经坎坷,龙门一派不绝如缕。1994年10月获批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2006年,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神清观大规模重建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由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亲自主持开光仪式正式对外开放,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重点碑刻之一:《官山至界》碑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该碑是现存神清观中清代最早的碑刻,年代为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碑石取自当地的普通山石,刻工也比较粗糙,此碑的撰写者是当时烟霞洞的住持道士齐合童,碑文记录了当年各种势力对烟霞洞(神清观)田产地产山峦情况。
重点碑刻之二:《重修烟霞洞神清宫记》碑 咸丰四年(1854年)
该碑文由敕授修职郎丙子科举人宁海州(牟平)学政王庆霖在咸丰四年(1854年)撰写,碑文中的内容是当时的神清宫主持道人于明兴和其徒弟孙志道,为重修神清宫风尘仆仆、四处奔走化缘,经过数年化缘的资金积累,终于在道光十九年(1839),神清宫重新开工建设,经过四年的辛苦施工,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将神清宫的正殿、山门、法堂,已经宫外的清风亭等建筑恢复一新。
重点碑刻之三:《重修烟霞洞七真庙及五真人洞增修东西官厅六间》碑 光绪七年(1881年)
碑文记载着光绪七年(1881年),神清宫的道士们又对七真庙和五真人洞进行了重修,并同时扩建了东西官厅六间,重修后神清宫殿宇的规模比以前又有所扩大,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景象。
重点碑刻之四:《重修神清宫记》碑
碑文记载:蒙古元宪宗蒙哥八年(1258)超然大师赵志强、葆光大师姜志程,为了纪念益都松省张公、牟平县丞刘国基、牟平县管民长官贺元吉、昭毅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兼知军事姜思聪、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宁海州管民长官兼胶潍莒密等处总管万户姜思明等人出资重修神清宫而刻立的碑。碑石青绿,质地细密,扣之铮铮然发铜器声,故俗称 “铜碑”。碑文详细记载了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上昆嵛山,辟烟霞洞,修道阐玄,创立全真教的经过和神清宫的兴建始末,极具文物价值,是研究全真教创教初期活动的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重点碑刻之五:《圣旨碑》
《敕颁藏经玺诏》(俗称圣旨碑)是现存于神清观中能够确定的、唯一的明代碑刻。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万历皇帝向全国各大道教名山广颁《道大藏经》,其中昆嵛山获颁一部,共计五千四百八十五卷,由神清观和玉虚观各领半部神清观,神清观半部道藏一直保存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期间被毁坏。